透辉石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五月 31, 2015

市场上大多数透辉石都具有现成的商业尺寸,重量从大约半克拉到两克拉。 然而,也发现有更大的宝石,有一些超过五克拉。 虽然俄罗斯是宝石级铬透辉石的主要产地,但在巴基斯坦、阿富汗、意大利、芬兰、奥地利、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缅甸和印度也有矿床。
铬透辉石一度被主要形容为祖母绿的替代选择,它本身作为一种宝石越来越受推崇。 一些国内和国际知名的珠宝品牌,如 Sino Jewel(仙路珠宝)和 Enzo(劳伦斯)等,自 2013 年起一直在推广透辉石珠宝。
Sino Jewel(仙路珠宝)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深圳创立。 该公司现在发展成为经营珠宝设计、生产、批发和高级定制服务的集团企业。 2012 年,Sino Jewel(仙路珠宝)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彩宝第一家”的荣誉称号。2015 年春,Sino Jewel(仙路珠宝)推出了“翠色”珠宝系列,包括有 18 K 金镶嵌刻面和凸圆面透辉石的首饰。 该品牌现在还提供贸易促销援助,为零售商店和透辉石经销商提供指导和展览服务。
Sino Jewel(仙路珠宝)和 Enzo(劳伦斯)设计的透辉石
Enzo(劳伦斯)是总部设在香港的 Lorenzo Group(劳伦斯集团)旗下的零售珠宝品牌,被当地的珠宝专业人士视为有色宝石珠宝推广和贸易的领军品牌。 Enzo(劳伦斯) 在 2015 年初推出了一系列 18K 黄金透辉石首饰,价格在 500 美元至 1500 美元范围内。 由于祖母绿和绿碧玺的价格相对较高,透辉石珠宝填补了价格差,让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都能负担得起。刻面
在深圳和番禺的宝石切割企业的业主告诉笔者,由于透辉石的硬度低(莫氏 5.5)和平面晶体形状,只有经验较丰富的宝石切割师可以加工,而且重量产率普遍较低。 透辉石是他们目前使用的主要材料之一,刻面宝石大多出口到香港、泰国和美国。 他们还见证着来自著名珠宝品牌的更高国内需求。 在 2013 年,当笔者参观在番禺的 Hutang Gems & Jewelry Ltd.(湖棠珠宝有限公司)的有色宝石切割厂时,那里的主要产品是透辉石和橄榄石。 该工厂也生产镶嵌有这两种宝石的首饰。中国番禺的透辉石加工
在 2015 年图森展上,Hutang(湖棠)推广其刻面透辉石。 该公司的所有人吴先生热情洋溢地表示其对透辉石珠宝在中国的潜力非常有信心。 据他介绍,过去两年,国内珠宝品牌订购了越来越多的刻面宝石,但透辉石珠宝成品还没有出现在市场上。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珠宝商正在囤积商品在适当时机出售,而这个时机即将来临。 行业媒体将透辉石形容为中国有色宝石的后起之秀。 有些人甚至大胆预测,这种宝石有可能经历价格大幅上涨,类似 2009 年碧玺的价格上涨。
This is one of Hutang’s large faceted stones, displayed at the 2015 Tucson Show. The 12x10 oval weighs 4.86 carats. Photo by Robert Weldon, courtesy of Hutang Gems & Jewelry Ltd
采购
宝石级铬透辉石主要在东西伯利亚开采。 所谓的 Inagli 矿床位于萨哈共和国。 许多中国宝石切割师,包括吴先生,都前往这些矿山购买透辉石原石。 2014 年,他前往矿山,并将产自那个矿区的数块原石带到 2015 年图森宝石展。 他描述说,矿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很恶劣,所以采矿季节缩短为只有夏天的短短几个月。 这导致供应有限,价格稳步上升。
Hutang(湖棠)制造的雅致透辉石项链由镀金的
925 银打造而成。 旁边的原石重 105.9 克。 它是 Hutang(湖棠)的总裁吴先生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带回来的。 摄影:Robert Weldon(罗伯特·韦尔登),
由 Hutang Gems and Jewelry Ltd.(湖棠珠宝有限公司)友情提供
吴先生表示了他对成本上升的顾虑。 由于来自中国的需求增加,原石价格和俄罗斯税收正在迅速提高。 中国买家不得不缴纳此税费,这样他们的宝石才能跨过两国之间的边界。 延迟和成本增加可能是双方在不久的将来都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925 银打造而成。 旁边的原石重 105.9 克。 它是 Hutang(湖棠)的总裁吴先生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带回来的。 摄影:Robert Weldon(罗伯特·韦尔登),
由 Hutang Gems and Jewelry Ltd.(湖棠珠宝有限公司)友情提供
结语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了解铬透辉石,该宝石正在逐渐打入中国的主流珠宝市场。 除了其诱人的颜色和相对实惠的价格外,该宝石的异域采购趣闻以及未经处理的本质都是透辉石很大的卖点。 现代中国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接受新宝石。 铬透辉石已拥有巨大潜力,而且极有可能其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的利基将会增长。
作者简介
Tao Hsu(许焘)博士是《宝石与宝石学》(Gems & Gemology) 的技术编辑。 Andrew Lucas(安德鲁·卢卡斯)是 GIA 卡尔斯巴德实地宝石学的内容策略经理。
致谢
作者要感谢国际有色宝石协会 (ICA) 的前任会长 Wilson Yun(袁健荣)先生将我们介绍给中国广东的行业领导。 我们也非常感谢 Hutang Gems & jewelry Ltd.(湖棠珠宝有限公司)总裁 Jianpin Wu(吴坚平)先生提供的帮助。 特别鸣谢《中国宝石》杂志、Sino Jewel(仙路珠宝)和 Enzo(劳伦斯)为我们提供珠宝照片。
免责声明
出于研究目的,GIA 的工作人员经常参观一些矿场,走访一些制造商、零售商及宝石和珠宝行业的其他从业人员,以深入了解市场。 对于访问期间所获得的资讯和信息,GIA 非常感激。 这些访问和由此产生的任何文章或出版物,不应视为或用作对某一品牌或个人的支持认可。